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喜歡閱讀?
筆者最近有幸在工作上偶然認識一些有心人,撰文教導父母如何培養子女愛上閱讀,為未來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
怎樣做(how)固然極其重要,但我們在探討如何之前,不妨先探討為何要做(why)。因為事實就是,大多數家長,都沒有意識到主動(proactively)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重要性。如果這些屬於Majority(大多數)的家長明白到,他們的inaction帶來的後果是什麼,短視讓孩子蒙受的損失是什麼,他們也許就不會因為無知而鬆懈的忽略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義務了。
不愛閱讀的學生在學業方面的劣勢,遠遠不至於在語文科目上顯現出來。
不愛閱讀的學生,視任何涉及閱讀的學習活動為苦差事。老師給的required reading(例如課文等)固然待考試之前才來臨急抱佛腳的囫圇吞棗;更遑論多看幾本課外書。老師給的工作紙上的題目,他們志在將留白的底線上填上答案,從不會深究題目意旨、參透學習目標。長久下來,他們累積的不明白的知識、概念和詞彙越來越多;和同學的知識差異越拉越遠。
還不只這樣。因為知識是有形的;但能力卻是無形的,能力比知識更容易受學生和師長所忽略。這些學生缺乏同輩擁有的知識之餘,還缺少了閱讀能力。閱讀能力,牽涉到利用既有知識作邏輯推斷能力、理解文章字面和隱含意思的能力、擷取重點、辨認出作者立場,分析邏輯思路和脈絡,甚至賞析寫作手法等等的眾多能力。閱讀能力培養不好,學生不但學不好語文,要用語文作為工具的學習其他科目,也會出現困難。
這個現象,心理學家Keith Stanovich,在其1986年發表的經典論文稱為馬太效應。馬太效應這個說法源自於聖經的馬太福音,馬太福音第25章第29節提到:「凡有的,還有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Stanovich的研究發現,小時候成功培養閱讀興趣的學生,長大以後往往也會喜愛閱讀;小時候閱讀能力出現問題的學生,長大以後甚至需要學會閱讀意外的技巧也會比喜愛閱讀的同齡同學困難。這是因為不喜愛閱讀的孩子閱讀量會比喜愛閱讀的同學少,造成他們之間的知識及能力距離越來越遠。踏入高年級,當這些不喜歡閱讀的孩子需要Read to learn(透過閱讀學習)時,在其他科目的表現自然也會難以追上同儕。閱讀能力偏低和隨之而來的學習困難將會變得越發難以克服,這些同學也會越來越嚴重落後,很多這些同學甚至會因為越來越重的挫敗感(frustration)和壓力而輟學。
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是責無旁貸的
作為補習老師,和這些學生上課的時間非常有限,很多學生一個禮拜和我們相處的時間只有大約一個多小時。即使再神通廣大,也很難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達到薰陶他們愛上閱讀的效果。對,你沒有看錯,我說的是薰陶。
什麼是薰陶?有些家長,自己也不喜歡閱讀,自然很難感染家裡的孩子喜歡閱讀;更有一些家長,以孩子對閱讀沒有興趣作為理由,不為孩子借書買書回家看。當然,把書買回家,不能確保孩子會讀,但孩子第一天不翻開書,不代表第二天不會;第二天不會,也不代表第三天不會。家裡沒有書,孩子想讀也不能讀,有書的話,孩子還是有機會潛而默化之下,慢慢明白閱讀是重要的。買書或借書回家,是買一個機會,一個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機會。當然,這個機會,連同父母的身教、陪同和誘導,就會來得更大一點。
奉勸各位家長,不要覺得:「因為孩子不愛閱讀,所以我不放書在家」;而是應該有「因為我沒有放書在家,所以孩子才會不愛閱讀。」的自覺。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finnieslanguagearts.com on November 16,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