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學習,談何容易?
記得超過一年前,我和朋友提出要設立一個平台,分享英文的學習知識和心得,希望讓更多人不但會愛上學語文,更能愛上學習。有一些坦率的朋友「潑冷水」道:「學野呢啲野,鍾意就鍾意,唔鍾意就唔鍾意架啦,邊有得培養架!」又或者說:「十個人,有九個人都係唔鍾意學野架啦,香港搞呢啲野,邊會有人睇吖!」
當然,朋友不是特意潑我的冷水,只是大家的生活體驗不同,令大家觀點也會有所不同。但這並非重點。重點是:學習興趣真的可以培養嗎?培養興趣的困難在哪?為什麼讀書是那麼痛苦的過程?
喜歡讀書的人說,學習本來就是有趣的(inherently pleasurable),因為人是有好奇心的,讀書 reward 到好奇心,所以讀書是快樂的。如果是這樣,為什麼千千萬萬的莘莘學子在知識的汪洋上浮沉掙扎呢?為什麼學習,好像對大部分學生來說,也是苦差事?一言以蔽之,就是老師和學生對學習的 perceived gain 和 perceived loss 大大不同。
Perceived gain 的不同
讀書可以是 rewarding 的,但學生未必感受到這一種 reward。例如我們教一個學生讀一首英詩。詩,敢情可以是很美的,意境美、音樂美、節奏美、訊息美等等,但學生未必有這樣的人生體驗和能力被這些美觸動,和作者 connect 得到。老師越告訴學生「讀書對你好,你會受用」,學生卻感受不到「讀聖賢書所謂何事」,這樣的「鼓勵」可能只會令學生覺得越孤獨。
Perceived loss 的不同
由什麼都不懂,到活學活用,是多麼艱鉅的過程。身為老師的,已經「學滿師」了,能力已經培養到一個程度了,已經忘了最初自己什麼也不懂的時候,要學懂是多麼困難。自然不覺得學生面對的問題是怎麼一回事。這樣的現象,在英文裡面有一個短語(expression)形容,叫 “The curse of knowledge”。
而且,老師教書是受薪的,而學生學習,卻是無償的。即便老師工作,犧牲了休息和娛樂的時間,還是得到金錢上的回報做補償的。所謂「受人錢財,為人擋災」,支持老師的不只有責任感,也有要保住飯碗的恐懼。學生辛苦讀書,犧牲了玩樂的時間,得到的是什麼呢?經濟學裡,說讀書是一種 investment(投資),帶來的回報叫 future income stream(未來收入流)。未來是多虛無飄渺的事,況且也沒有保證讀好書,就能獲得豐厚的金錢回補。學生覺得為讀書付出的辛苦大於回報,又何奇之有呢?當學生因為覺得辛苦而停歇下來,很多老師和師長卻等不及走出來批評說他們「懶」。
可見對於很多學生來說,要他們愛上學習本身,而非因為害怕被罰或將來找不到工作而學習,是極其困難的。結果就是,很多所謂教育工作者都會退而求其次的使用「嚇唬政策」,例如問學生:「你不讀好書,長大幹什麼呢?」,換句話說,就是用「細時唔讀書,大個做運輸」這個「定律」嚇唬他們。值得讓我們深思的是,這些 resort to scare tactic(採取嚇唬政策)的老師自己喜歡學習嗎?對於這些老師來說,學習是否就是因為他們也要搵食?如果這些老師自己都不喜歡學習,又怎能充當 influencer/inspirer(影響者/啟發者)的角色影響學生?學生即使讀好了書,找到了所謂的好工,又是否等於找到快樂人生?所謂好工又是什麼?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好好反省,我們是否不自知之下,在鼓勵學生跟隨一個一模一樣的成功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