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r的初心》
最近感覺自己的生產力有點低,無論是在影片製作、備課方面還是寫文方面。前天去了Google分享影片製作心得後,鬱結的感覺更尤其嚴重。
我問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反思過後,我有了一些看法。
很多人以為芬尼是因為法律行業的工作太過刻板沈悶而轉行,搖身變成生活多姿多彩的Youtuber。事實上,Youtube行業的辛酸,我相信只有做過Youtube的人,才會體會到。這些日子,我感受到。
做過Youtube的朋友就會明白,其實Youtuber工作的刻板程度,絕對比起做律師有過之無不及。因為每一條片的製作都要經歷拍攝、剪接和後製等程序,而這些程序是極其繁瑣和耗神的!要「打造」一條好的Youtube頻道,簡直就無異於一個人營運一個迷你電視台!
Youtube和Google邀請成功的Youtuber和我們分享影片製作的心得和技巧(我自己是收到邀請的其中一位)。不是說這些心得和技巧無用,只是想說:這些技巧實在太多了,加上以上所述影片製作過程中的繁瑣細節,如果一個Youtuber跟隨這些成功的心得製作影片,把影片optimise(優化/改良)至讓能夠吸引觀眾點擊和留下觀看的狀態,很容易就會造成Youtuber的生活失衡和過勞(burn out);更重要的是,在使用這些技巧和追出片的deadlines的過程中,很容易工作至麻木;麻木了,拍片很容易就會變成行禮如儀的例行公事,Youtube很容易就會變成純粹是一份工作的存在,拍片也不再從心而發。
我相信,無論是使用拍片、寫文、拍照還是設計圖片的形式表達自己也好,應該是因為有話想說而產出作品,而不是因為要產出作品而找話說。我覺得在Youtube這個平台上,有一個讓人難以啟齒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 很多 Youtuber都是為拍片而找話說,而不是因為有話說而拍片。
大家有沒有試過看綜藝節目?亮麗浮誇的視效和聲效,讓你的眼睛不自覺就向了電視飄,不知不覺間,就看完了整個節目,自己說不出所以然,但是看完後只覺得空虛和無聊,因為節目根本不知所云,徒具嬉笑怒罵的效果,內涵上卻沒有讓人得著的地方。
製作就如同煮食,如果食材本身沒有營養價值、不新鮮,卻強用味精搭救缺失,不懂吃的人會覺得好吃,但懂吃的人卻會明白,味精不過是掩眼法。
香港著名填詞人林夕說:我知道怎樣的詞,會讓一首歌能夠派台、能夠紅、能夠賺錢,但我不會用這種能力把詞改成「賺得到錢」的模樣,因為這樣,會影響一首詞的氣質。
這些一切,都令我反思,當我每天營營役役地追趕出片的deadlines的同時,我還有足夠時間讀書和思考,讓自己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繼而做到說話有觀點,提出有質素的論述,讓我的追隨者繼續受到我創作的啟發嗎?又抑或,趕業績和追收視,慢慢會變成了我做Youtube意義的全部?為了追趕訂閱數,我會不會變成了另一個找話說、打份工的Youtuber?
著名的Youtube教學者兼Youtuber Sean Cannell說過一句話:Content value should trump production value. (內容價值比製作價值重要。) 我很認同,如果沒有什麼話要說的,也不打算(don’t bother)要說些什麼,卻千方百計鑽究技術,以達到把影片做得耀目亮麗和搶收視,這樣的技術不過是一種奇技淫巧。坦白說,我覺得做這樣的影片,是對不起觀眾的做法。畢竟,創作者的志業,應該是啟發觀眾和為世界帶來一點點改變的內容;影片應為了啟發而做,而不是為做而做啊!
✴️ 有興趣看我寫的其他文章,緊記在 Medium 上 Follow 我,多給Claps,支持我繼續寫作!✴️ ⠀
⠀
• 成人英語再起步 最早7月13日開新班,詳請:http://bit.ly/成人英語再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