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生不懂寫作,不只因為不懂語文,還源於對議題漠然
念茲在茲怎能把教學做得更好。要做得更好,就要勤觀察學生的問題究竟出在哪。
話說昨天教 DSE 小班,講到有關 code-switching 這個議題(code-switching是否對語言學習弊多於利?)。
我著同學列舉出他們想到的code-switching的pros and cons,然後我照慣例在白板寫上我自己想到的論點。
只見同學們呆若木雞的坐著,說不懂寫。我就問他們:“如果用中文想論點,你懂不懂寫?”
然後同學竟然說:我也不懂寫(笑)。
原來有時候,同學不會寫,不只是因為不懂得用英語表達,還因為他們不懂怎討論一個議題,不懂梳理出自己的觀點(form an opinion)。
我還以為,這條題目應該不大難啊!code switching就是說一個語言說到一半轉換另一個語言,往弊處想,code-switching不就導致同學不能有效提高他們的詞彙量了嗎?
往好處想,code-switching讓溝通更便捷了,同學溝通的意欲可能會有所增加。
聽起來很簡單,不是嗎?
但我當然心知,自己覺得不難的題目,對DSE同學可能不見得簡單。
所以!為了更客觀的分析題目的難點和了解同學的思考侷限,課後我問我的partner,也就是自問不善論述和根正苗紅的理科生Eric,問他覺得這一條題目怎樣。
他說,他即使用中文也覺得很難整理出code-swtching的利弊,覺得這個課題不容易討論。
我恍然大悟,原來同學不會寫,不只是因為不懂得用英語表達,還因為他們對議題不大關心。
Eric問我,你是如何想到“意欲”這個字的呀?
我說,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想到,好像想到就是想到,沒有為什麼呢!但想深一層,可能是因為⋯⋯我每天都在思考這些議題,也可能是因為我也很關心別人對不同議題的看法吧。
對比起來,同學想不出觀點,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平日根本也沒有想過這些議題。沒想過,因為對議題(issues)、觀點(points of view)和價值觀(values)壓根不感興趣。就舉個例,一般香港學生會有興致看時事節目如鏗鏘集和頭條新聞嗎?
也難怪,大部分香港學生,在家在校,和家人朋友談到的議題無非就是圍繞衣食住行,今晚食咩餸,今日搭咩車;家裡吃飯,飯桌上也絕少談道德議題、社會議題。
香港學生不懂寫作,不只因為不懂語文,還源於對議題漠然。這就是為何香港學生覺得通識科/英文科,拿水黎吹的原因嗎?
如果是,又怎樣才可喚醒學生對議題的興趣?大家有何高見?
如果希望閱讀更多有關英語學習的資訊,歡迎follow我的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