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感和疲累感要分清 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才能準備長期抗爭
近日讓社會各界扼腕的,是相繼有年輕人,因政府漠視民意,灰心雞蛋掟不倒高牆,而感到絕望,進而選擇了輕生的路。
很多痛惜年輕人的朋友們,勸喻情緒不穩的年輕人道:如果察覺自己因為每時每刻都在接收負面資訊和新聞,精神壓力過大並且感到絕望,不妨可以把自己從接收資訊中完全抽離一陣子,休息一陣子後才再次接觸新聞和資訊。
這樣的意見當然有派上用場的時候。但我有一個小觀察,希望和大家分享:我認為香港的教育制度裡,缺乏情感教育的元素,連很多大人,更遑論小孩,也分不清疲累感和無力感是兩種不同情感;既然是不同情感,處理方法也自然會有不同。
當我們覺得接收資訊太多,無法處理過吸收,或者做了太多行動,消耗了過多的體力和腦力,我們會感到疲累;當我們對社會不公感到憤慨,但又覺得自己無法改變現狀,我們心裏便會出現無力感。
休息可以改善疲累感,卻未必能改善無力感。無力感是一種對自己無能的痛恨,有時更會連帶內疚感出現。當無力感出現時,如果我們強要自己休息,有機會會加重內心的內疚感覺,令自己更覺得:「情況已經那麼差,為什麼我還可以坐以待斃,什麼也不做?」
要減低內疚感和無力感,要調整自己的預期和目標,明白政權不是一天可以打倒的,歷史上的革命也往往是經歷多次失敗才推翻暴政的,所以期望自己的個人行動能短期內影響到政府是不切實際的。被無力感籠罩的年輕人反而應該著眼小目標,觀察身邊有沒有可以被我們影響到的人,例如幫忙打電話上電台節目影響輿論;向家人解釋發生了什麼事,寫信讓外媒知道香港正在發生的事,杯葛建制派的商家和在大台下廣告的品牌,派傳單宣傳自己的理念,使用 Photoshop、Keynote 和 Powerpoint 製作文宣,看和革命有關的書籍和電影了解歷史,叫志同道合的朋友幫忙,叫親朋課金支持良心媒體,報名成為政黨義工,在網上細讀和研究法律條文。有什麼技能不懂,可以開始學。我們的潛能往往比我們想像要高。我們能做的事,其實有許多!做了以上任何的一項,你已經幫了非常大的忙了!即使效果未必即時彰顯,你也要欣賞自己的付出。化悲憤和無力感作投資時間和增值自己的行動力,每天充實的過,就不會覺得自己「無用」了。
以後的日子,我們要進入全民革命的時代,每個嚮往自由的市民要 empower 和 educate 自己,才能預備作長期抗爭。抗爭絕對不只是一天的衝或遊行,而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養兵千日。水滴石穿,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
*以上建議純粹作者觀察,不構成心理科或精神科之專業意見,如察覺身邊有任何人士出現情緒不穩情形,請諮詢專業人士意見如何處理。愛惜生命,看顧好身邊的朋友和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