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試考知識?其實都係考家底…
今天,我問初中班的同學,mile這一個單位中文是什麼?有冰雪聰明的學生立刻答:「英里。」我說:「非常好,你們有沒有聽過一套叫8 Mile的電影?」又有個同學迅速回答:「有聽過啊,是關於Rapper Eminem的。」
後來我又提到banquet這個字,講起有一套老電影叫Wedding Banquet(喜宴),導演是李安,同學沒有聽過李安,卻聽過斷背山和Dark Knight Rises(所以知道誰是Heath Ledger)。很好。
然後有學生問我:「這些知識要考嗎?Miss你說general knowledge要考,什麼叫general knowledge 呢?」
這條問題當然很難簡單回答,我只有說:「拿音樂舉例,你們有沒有聽過Beatles?Bee Gees?如果你們不知道誰是Beatles,Bee Gees,其實和出街看見Lamboghni和Ferrari 不知道是什麼車是沒有分別的。基本上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告訴你們是有名的東西,考評局都預期你們要懂。」
上課時除了講解語文知識,我舉例時盡可能都會提到不同的流行文化知識,包括電影、影星、音樂、歌星、不同國家民族的習俗等等。
人是很有趣的,對書本上的知識不是人人有興趣,但對認識世界,大部分同學還是有好奇心的。無論對大人、中學生還是小孩來說,寓學習於娛樂,寓娛樂於學習,娛樂學習融合在一起,可以說是最佳的學習境界。他們旅遊、看電影、聽音樂時,想起課堂教過的,就是不知不覺的在溫習。In this sense,我希望不只教到同學英文,還能教到他們一點點的「通識」。
但我這樣做,不單單只是為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
事實上,我常常提醒學生,即使是考評局設的公開考試裡,往往已經假設了他們有一定程度的general knowledge(常識),語文考試裡面通常不會直接考核,但在比喻之中用到,也預期你懂得利用對流行文化認識舉例。考評局這樣做,我想用意當然不是要刻意歧視家境較遜學生。但語文用於生活,自然不能不牽涉文化,不懂文化,談何懂語言?
慶幸我們認識的很多家長,有心無意之間,也一直給予了小孩富有文化養分的環境,工餘也會抽空和子女看看Netflix,我和很多學生提起西片、西洋音樂,大部分都不致於茫無頭緒。
Like it or not,考評局考考生的不止是語文,更是見識。悲哀的是,很多見識往往要錢買回來的。一些背景沒有那麼優渥的學生這一方面真的會輸蝕。很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觸補習這一行,也去過半山一些高級私人屋苑補習,走進住宅裡當然感受到貧富懸殊,他們家的小孩整屋都是書,家裡還有獨立落地努力琴房放大提琴和三角琴。後來,小孩會考成績考得也不特別標青,但end up去了劍橋讀大學。
有人說,貧富懸殊還懸殊,公開考試還是公平的。但公開考試考的,其實也是見識,換句話說也是家底。貧苦學生想透過公開試考好脫貧?當公開試effectively也正在歧視沒有見識的學生時,靠考試脫貧不是不可能,但要克服的,是那條比別人後好很多的起跑線。有一定見識、小康以上的家庭識同小朋友睇Netflix,深水埗劏房戶唔好話Netflix,電腦也未必有錢買吧。
老實說,我做補習生意,不是做善堂,我也知道,即使我如何努力教好手上的學生,社會上有些學生確實缺乏跟我上課的經濟條件,我能做的,就是做好我網上平台的內容,閑時寫寫文,希望將文化教育、語文教育普及化,讓我們的教育制度,一個從來也不level的playing field沒有那麼不公平罷了。